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抗疫的“红与黑”
编辑:来源: 时间:2020-04-08阅读:0次
截至4月6日08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27万例。多国宣布撤侨、关闭机场,并限制疫情区国家人员入境。自3月16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将病毒称为“中国病毒”......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多地出现了针对华人甚至亚洲人的歧视性乃至殴打事件。
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了100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百名中国学者致信美国社会,提出政治化、污名化声音无助于遏制疫情蔓延。虽然这场中美舆论战直到特朗普划掉”中国病毒“的演讲稿才告一段落。但法国媒体指出,这种称呼”谬论“点燃了亚裔的怒火。
如果说政客的脸是善变的,那么一直自认为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国抗疫的时候,又是怎么叙事的呢?小编梳理了自疫情爆发以来,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倾向。
选取的媒体包括美国颁狈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全国邮报》;加拿大《环球邮报》;英国叠叠颁;德国《明镜》周刊;法国《皮卡尔信使报》等共计7家媒体近60篇报道。选择这些媒体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受众广、传播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掌握着舆论主导权&苍产蝉辫;
中国疫情爆发期
负面报道占比大,充斥傲慢与偏见
通过整理1月19日-2月5日疫情爆发初期,华尔街日报、颁狈狈、纽约时报、全国邮报以及部分欧洲地区主流媒体的报道,其中,红色代表消极报道、绿色代表中立态度、蓝色代表积极报道。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海外媒体在疫情初期的报道基本是负面为主,红色为负面报道,绿色为中立报道,蓝色为正面积极报道。媒体多将此次肺炎疫情与SARS、MERS病毒联系起来,并多用“神秘”、“未知”等词来形容病毒。同时,质疑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并没有起到良好作用,在报道中,许多媒体都采用“China Virus”、”WuHan Virus”来进行污名化称呼。引发外国公众恐慌,以此煽动反华排华情绪。
关键词词频权重
肠辞谤辞苍补惫颈谤耻蝉 101
China's virus80.9265
辞耻迟产谤别补办60.923
Wuhan virus50.907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以“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作为标题,并借疫情对中国进行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攻击,“唱衰”中国经济。
在欧洲主流媒体报道中,法国《皮卡尔信使报》发表了带有明显歧视性标题的文章——《黄色警告》和《黄祸?》;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时政类周刊《明镜》在新一期的封面写着“Coronavirus Made in China——当全球化成为致命危险(德语)”。
而“Made in China”一行,特地加大字号,并用明黄色进行了大写加粗,与红底图片组合起来,视觉冲击强烈,煽动性大。
北欧国家中,丹麦主流媒体《日德兰邮报》刊载了博延森的辱华漫画,漫画将中国国旗上的五角星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性质丹麦总理梅特·弗雷德里克森也为《日德兰邮报》的行为辩解,称“言论自由是丹麦传统”。
在部分媒体铺天盖地的污名化、抹黑报道之后,民调机构morning consult对美国人做的民意调查显示,73%的人认为,此次疫情爆发应该怪中国。
在境外的社交平台推特上,原来“东亚病夫”文章的作者Walter Russell Mead的个人账号,则遭到了来自众多华人网民的谴责,并要求该报道歉。
全球战“疫”阶段
认可中国的努力,呼吁全球协同抗疫
国外疫情开始爆发后,海外主流媒体开始大规模进行新闻报道,对中国疫情报道的倾向也逐渐产生转变。
《华尔街日报》从一开始称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到3.16夸奖称“中国是新冠肺炎的避难天堂。”并在网站中称,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经验。
美国《纽约时报》在3月20、21日连续发文,称赞中国抗疫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浪费了它。并认为“中国承担了西方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占据的领导角色”。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颁狈狈)3月11日报道称: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上周告诉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颁狈叠颁)与中国政府合作获得对于冠状病毒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最终将是获得疫苗和打击这一风险的解决方案”。
Mike Pompeo told CNBC last week that it had been "incredible" to work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obtain data on the coronavirus, "which will ultimately be the solution to both getting the vaccine and attacking this risk."
英国广播公司(叠叠颁)评论,武汉用10天的时间建立了一家新医院,专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此“超高速”不可想像。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称“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严格管控人员流动,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
从疫情爆发之初的对立质疑,到2月的态度缓和,再到3月的呼吁全球协作,中国人以自己的行动,一步步让全球媒体报道从质疑指责逐步转向积极协作。
(闻海大数据:外国对于中国助力全球抗疫的报道在不断攀升)
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 为何时红时黑?
事出反常必有妖,红,也是有目的的“红”
1.党派之争影响媒体报道倾向
以美国为例,属于不同党派的媒体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会影响到它们的报道倾向。整体而言,贵翱齿力挺共和党,《华尔街日报》、《标准周刊》也是偏右的;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新闻周刊》在日常的报道和议题设置中大多站在民主党一边。在野党的一派总是保持并强调自己反对者的身份,强化与执政党理念不同的部分。
现在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感染新冠肺炎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颁狈狈)的主播克里斯·科莫对特朗普把特朗普划掉”新冠病毒“改为“中国病毒”的操作也在节目中提出批评:此举对人们无益。“我们不需要敌人,我们已经有一个敌人了,它是病毒。”
2.“第四权力”的责任担当
媒体由于肩负着监督政治权力和启发民智的重任,自然拥有了一种“道德裁判”和“政治正确”的特殊身份。有时候,它不必顾及经济利益、权力交易和社会关联;它只需要揭露时弊,形成舆论,造成压强。在抨击本国政府或领导时,中国则作为正面示范进行展现。
《纽约时报》科学与健康记者Donald McNeil通过电视节目向主持人描述了中国目前所做的防疫工作,认为中国已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同时称,美国目前所做与中国差距还很大。在3月20日推文上,《纽约时报》直接夸赞中国在领导世界抗击疫情中展现的领导力量。越夸赞中国做的好,越凸显美国政府的糟糕。
西方为何又捧又踩?
1. 商业化追逐与新闻真实性的内在悖论
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驱动下,西方媒体需要以“戏剧性”刺激读者对媒介文化产物的消费欲望,而这种“戏剧性”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存在矛盾。
2.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偏见
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议会政治框架内,客观性是存在的,但超越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性是没有的。
以美国为例,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的形象与美国对华政策及对华定位契合。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美国媒体将中国描述为充满东方异域风情的国度。冷战后,中美关系也一直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特朗普上台后,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中国定位的变化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的表现也最为直观。
3.国家利益驱使媒体为己方利益发声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历史文化底蕴方面大体客观,但当涉及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矛盾、人权等方面时,负面文章的报道数量明显上升。
欧美媒体自然也会受到国家政府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对中国的报道倾向。比如中国积极支援的几个处于疫情重灾区的欧美国家,他们媒体的对华报道态度的转变也影响着民意。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具体来说,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小
1、西方世界凭借“原生”优势在世界话语格局中占据“天时地利”
从国际话语格局的宏观层面来看,“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西方仍然把持着国际话语霸权,目前中国在国际上客观、正确、充分阐述中国道路的话语权有限。
(人民日报微博发文痛斥 《纽约时报》无所顾虑的驰名双标)
2、缺乏整体规划布局,片段化传播强化国际的偏见
中国的对外传播地域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多聚焦与“西方路灯影”下的世界。除了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外,中国的对外传播也呈现“集中化”与“片段化”的双重特征,而非更具稳定性的“常态化”特征,往往表现为以重大会议或新重大概念为中心的相对集中的宣传。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传播为例,此次疫情爆发后,我国的外宣媒体掀起了报道高峰,重点侧重于阐述我国的防疫的路线方针,强调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民众的居家隔离对抗及疫情的成效,故事化、英雄化的报道不少。这种集中式、片段化的传播有可能引发国外的受众反感,产生传播的逆反效果。
3、传播流程相对滞后,习惯以 “地方性语言”阐释“世界性意义”的误区
西方媒体针对中国此次疫情的负面报道一出,国内主流媒体哗然,推出相关的报道、评论来回应西方媒体的攻击。但大部分的报道文本,多以“怒斥”、“别有用心”、“落井下石”的单方面反击上。总体而言深度不够,多局限于西方的一味反击上,并不足以让海外受众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以至于《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 的作者沃尔特.米的德在推特上说,“如果标题有争议,烦请找编辑理论。”
从话语结构的微观层面来看,目前,我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描述还缺乏与世界的有效对接。
如何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想要完全依靠外媒来对中国疫情进行正确解读的可行性很低。中国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渠道至关重要。
我们的主流媒体与外宣工作者要怎么做呢?
1.紧扣热点选题 实现议题设置精准化
重大事件因其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开展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契机。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社论文章中,通过对议题的主动设置,实现和形成了较为广泛的世界影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治疗知识的不足,会加剧污名化。而中国的外宣工作者和主流媒体可以根据疫情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报道方案,对重大事件进行精准化引导,确保宣传材料客观且不影射任意一个群体,真正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闻海大数据图:外媒呼吁加强疫情防控和支持中国做法的十大热文)
2.加强联系 寻找中国声音与国际语录契合点
随着中国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利益正在不断外溢,中国对待国际热点事件的态度必将经历一个调整、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一旦缺位国际议题,不仅给部分西方媒体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对世界一些热点问题指手画脚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不利于建立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丰富相关报道章的国际化视角,寻找中国声音与国际议题的契合点,有利于确立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公信力,事半功倍地撬动世界舆论的天平。
3. 增强传播针对性 贴合国外受众心理
目前,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通过有效引导互联网广泛而多样的参与主体,将对外渠道进行完善,完善对外传播渠道、内容,使国际传播本土化,这样能够增强传播的贴近性,并且增强传播的针对性,接近对象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民族文化,符合他们的接受习惯,针对不同国家使用本不同的语言,内容上增加当地居民较为关心的问题,在节目上增加一下当地活动,节目形式改为当地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可以使用当地居民喜欢的主持人,提供多元化的产物信息,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